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奉贤区范文《没见过与不存在》
2021上海高三二模作文奉贤区范文《没见过与不存在》
25.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走出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通音律,便体悟不了阳春白雪般的清角之操;不晓丹青,便享受不到淋漓笔墨中的高妙之意;不读经典,便无缘蒙受经史子集里的养蒙之功。
分明处于一个空前信息化的时代,束于陈教的乡曲之士却比比皆是,他们宁可读流行小报、通俗网文,也不愿看先贤经典。任由自己的思智情操堕落腐化,以至于成了“文盲”,再也体悟不了深沉蕴藉的文字之美,只能做浅表的、快速的,短时的碎片化阅读。于这类人而言,从荷马到海明威,从屈原到鲁迅,整个人类的文学宝库恍若虚无,连一隅都不能窥见。这不仅是他们自己无法明悟的遗憾,亦使这宝库蒙尘。长此以往,它将成为一个传说,仅有零星几个人方能得见。由此,文学衰颓,宝库亦成无源死水。(引论太长了)
究其根本,是时代改移过速。人们既缺少了那份从容与闲暇,无暇细细品读经典,又受了浮躁功利之风的污染,没了沉淀灵魂的兴味。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快餐文大行其道,先贤经典却遭排诋,真真是曲高和寡。
品读经典,是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的。要有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洞见,丰富的同理,高远的情致,而这些正是今人缺少的。这种缺少沉静,缺少感情,带来的不止于缺少了对经典的玩味,缺少了诗意的栖居。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对文艺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只顾去林中找兔子的尼安德特人业已灭绝,愿去林中寻仙子的智人福祚绵延(去年二模题作文材料的引用啊)。而当下功利主义、物质竞争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一种退化?当富有感染力、教化力的文艺著作褪色;当诗意的哲思与玄想消散,当贝多芬的《命运》无人倾听,当毕加索的名画无人观赏,对经典文化视而不见,只汲汲于富贵,碌碌于功名的社会是否有停滞之危?毕竟精神的贫乏意味着创新的缺失,而没有创新推动的社会难免有所阻滞。毕竟世界的美是如此多样,具有审美的心灵才能看见、听到、读到。
如此,那么搜寻诗意,体悟经典,涵养精神,砥砺操行就不是一家一姓之事了。于社会而言,要倡文教,兴文艺;于个人而言,亦要重拾经典,凝神静气。以个人的学养推动社会,以社会的氛围感染个人。若是停学辍读已久,不能骤读翰文,或可从浅近些,短小些的文赋学起。读不懂《离骚》总能看懂《咏鹅》。有志者,事竟成。勇敢地走出去,不要束于腐教,试着接触经典,追寻诗与远方,铸就独立而高伟的精神与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为这日趋陈腐的世界,增添彩光一抹;睁开审美的眼睛,看见世界丰富多彩的美丽,毕竟一切都是存在的!
品诗书之味,哦心海之臻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我觉得很遗憾,对于音盲与画来说,贝多芬与毕加索是他们难以企及的领域,他们都苦于自身缺陷所设的“门槛”;而对于那些终日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他们只是自甘堕落,面对无垠的文学殿堂,他们从来都不是“不能选择”,而是“不愿选择”,终日以乏味的花边新闻充饥,而对真正不朽的不屑一顾。
究其原因,仍然是快节奏生活下对精神世界的压迫与消解。试看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带给我们极高的效率,极高的交流与作用。同时,也带来了陌生与疏离;以往那些书中的诗意的老旧传统似乎与当下喧嚣的洪流相悖逆。卡夫卡在《城堡》中写“我抬头四下望去,看不见诗性的灵魂,只看见膨胀的自我。”这也指明了当下的困境,精致的利己主义横行的今天,“贪婪的自我”背后,是精神世界的愚昧与荒芜。
也难怪人们开始呼唤“诗性”的回归。我想这里的诗性也不单指传统的诗赋意境,而指系统完善的精神之“心海”。木心先生在《从前慢》刻画了慢而诗意的时代,也指出当下现代与诗性的剥离,试问还能有多少人愿意花一个下午,喂猫、种荷,给朋友写一封长信呢?
而当人们更加疲于当下琐碎,只是在流行小报之中自我麻醉时,我们更应指出文学艺术的诗性意义。余秀华说“一个没有诗性的灵魂是枯燥的”,面对当下疾驰的生活,唯有以诗性滋养灵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生机与乐趣。
我无意批评音盲与画盲对名家之作难以企及的困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当下,人们褪去星辰大海的追求,在流行的潮流下随波起伏,オ是社会的症结。而对于诗性境界的追求,正如《未有天オ之前》中在有天オ之前,还得有适宜天オ栖居的土壤”所言,社会趋同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土壤的建设,才能使文学艺术做到真正的“回归”。
即使时代如洪流,文学艺术也不应流于“不存在”的处境,自我诗性的追寻也不应消于流行之中。如林清玄所说“心中渐渐有几分明白,如月光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