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87986605
当前位置:福建升学信息平台> 高考> 文章内容

北大新校长是咱福建人,15岁考入北大!

最后更新时间:2022-06-20 11:33:23

据北京大学官微消息,日前,中央批准:龚旗煌同志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龚旗煌同志简历

龚旗煌,1964年8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龚旗煌,莆田华亭园头人,1964年出生。曾就读于仙游一中,15岁以莆田地区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物理系,19岁考上硕博连读,27岁为副教授,31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英国和日本留学和工作。

2018年12月30日,龚旗煌还回到母校仙游一中,开展了题为《光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讲座。


昨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的消息。一时间,光学界恭贺声不断。因为龚院士不仅致力于人才教育,也是一位杰出的光学专家
他为人随和、谦虚,学术造诣深厚。1983 年,他从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在本系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1988 年,他以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之后获北大物理学博士并任教授,在 201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扎根燕园心忧祖国


1979年,年仅15岁的龚旗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物理系。初入燕园,龚旗煌便认定了北大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一直觉得北大让我学会成长。在这里,我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问题。因为在北大,人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思想和理想,个人的意见和能力的发挥显得极为切实。当时我才19岁,还不敢想象离开这个精神家园我会怎么样”。因此,在班上同学纷纷选择本科毕业后出国时,他却选择了留在北大。这一选择让不少人为之诧异,要知道,当时的龚旗煌学业成绩优异,只需通过考试,就可以顺利出国留学。但是,龚旗煌下定决心“不随波逐流”。

1988年,龚旗煌作为中英联合培养的博士首次出国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彼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在科研条件等方面仍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正是因此,许多学者在出国后便留在了外国,这一现象在当时并不罕见。可龚旗煌时刻不忘给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选择回到北大。“我出国的机会是北大给的,北大需要我,我自然应该回来。而且也只有在燕园,才真正让我有一种家的安定的感觉。”

1994年,龚旗煌应邀前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前沿科学研究员。当时,这理化学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加之其是日本政府直接拨款的机构,有充裕的资金用于研究。在这里,龚旗煌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科研方向,也参与了不少实验研究,可谓收获颇丰。当1995年4月他和理化学研究所的合同到期时,他收到了另外一家日本科研机构“高薪聘请”的“橄榄枝”。

然而,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体验过日本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的龚旗煌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选择回到燕园里那个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实验室。“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是中国人,去国外、去英国、日本,老板确实愿意留,也愿意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在那里做事是在帮别人做,在帮别的国家做,缺少一个根,没有根的感觉。”

从1979年入学到1995年归国,从舞勺之年到而立之年,彼时的他已然从一株需要呵护的小苗成长为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但他深深地明白,自己的根扎在燕园里,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北大需要他,祖国需要学有所成的年轻人。一穷二白怎么了?即便前路高山耸峙,也能风卷红旗过大关!

勤闯难关常摘硕果


回到北大后,龚旗煌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他看来,科学研究的选题要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显研究意义。为此,他初生牛犊不畏虎,以当时国内还没有展开研究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新材料为研究重点,先后提出通过电荷快速转移获得超快响应和大系数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方法,实现了高性能超快低阈值全光开关;开拓飞秒/纳米时空高分辨光学测量,实现纳微结构超快光调控及电子态的人工调控。他带领团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我国物理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的研究经历逐渐让龚旗煌明白,“项目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有耐心,要脚踏实地”。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正是靠着这种躬身俯首、绝不认输的精神,龚旗煌及其团队披荆斩棘,大跨步走出了独特的创新之路。时至今日,龚旗煌的团队已经成长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该群体中涌现出多名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优秀人才。

往年出国学习的经历也给龚旗煌的研究注入了国际化的新鲜血液。“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和所获得的知识,对我以后的课题开展、方向选择都有很大帮助。”在研究过程中,他不仅帮助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还积极邀请世界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来北大访问交流,以使大家能够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开阔研究视野。“现在可以讲,我们的研究条件不比发达国家的差,在一些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并跑乃至领跑。”从当初的一穷二白、难题倍出到现在的世界瞩目、硕果累累,龚旗煌和团队成员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扎根北大推产育人


2018 年 9 月份,教育部成立了前沿科学中心,北大的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获首批之一。

北大在硅基上设计出来的通用的光量子计算芯片、光量子模拟芯片,已经在南通长三角光电研究院进行孵化和推进。在常规微纳光学方面,研究了光子开关、光子逻辑门、光子二极管等等。还实现了新型光子芯片原型,像光子逻辑芯片、光子神经网络芯片、拓扑光子芯片等等,都已经往产业化发展推进。而高性能纳米激光器,为光芯片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奠定基础。

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光子领域的顶尖科技资源汇聚地,国家奖在光电子领域共计 15 项,占全国(40 项)总数的将近 40%,与光电有关的中科院两院院士 12 位,在北京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有很多顶尖的团队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物理所、微电子所、北大、清华、北邮等等,都是光学很强的研究力量。同时有很多国家实验室与中心,都落户北京。

龚旗煌认为,中国光子学产业进步迅速,目前已经有可以卡别人脖子的研究突破,如光学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等。但是光子行业要发展的话,需要全面从基础上来做产业提升。

现在,龚旗煌致力于整合北京的优势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光子学研发机构。而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更希望能够依托北大,为行业培养一批优秀的光子人才,在教育上畅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本土化路径。他曾表示“每年为本科生提供近500项高质量研究课题,落实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实验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引导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学生提前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做好准备。”


以下是北京大学官网上刊登的现任领导简介——


个人简介


龚旗煌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龚旗煌,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籍贯福建省莆田市,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代会执委会主任。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1979-198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1983-198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博连读研究生;1989-1991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系博士后;1991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学院)讲师(1991年)、副教授(1991年)、教授(199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8年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16年)。1988-1989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994-1995年,作为前沿科学研究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2008年,作为DAAD学者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7年、2010年和2018年分别当选为英国皇家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历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2009年11月-2015年7月)、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挂职,2012年3月-2014年3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7月-2017年10月)。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10月至今兼任教务长,2019年8月至今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22年6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历任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4月-2017年3月)、学术委员会主任(2017年3月至今)。现任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中国科协十届常务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