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教育部:支持跨校跨界合作,鼓励师范院校成立培养联盟

《通知》强调,在培养过程中,要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学习动能、深化协同机制支持终身发展、健全支持保障体系。特别要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理解振兴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跨学科(领域)教学能力培养,根据定向地区需要,加强一专多能师范生培养;设置乡土教育专题课程,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阅读乡村教育经典著作,了解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以及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同时,鼓励高校面向“优师计划”师范生开设高阶性、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课题,举办教学技能竞赛,遴选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参与合作培养项目,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等,积极选树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典型,鼓励师范院校合作成立培养联盟,推动优质资源、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组织“优师计划”师范生交流学习,鼓励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等予以奖励。
通知原文如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2022年教师节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教师〔2022〕6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教师〔2021〕4号),在师范生培养共性要求基础上,切实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师,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
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对国情、省情和乡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建强乡村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优秀乡村教师等的榜样引领,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二、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

一起来看!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国家要求、地方需要和学校定位。要基于需求调研加强论证,突出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综合的育人能力等核心专业素养。
毕业要求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并在培养过程中分解落实。围绕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等方面,结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校情、学情及教学实际,突出德育为先,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要求“优师计划”师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基础和突出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班级、进行家校沟通,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实践问题并不断改进。
在合理设置通识教育、专业(领域)教育、教师教育(含教育实践)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实际,重点体现以下特色课程内容。


一、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
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关于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2022〕6号),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提出新时代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思路举措,将“优师计划”作为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优质均衡的重要措施之一。2022年共招收“优师计划”师范生11418人,比2021年增长19.8%(其中,6所部属师范大学招生增长61.0%),生源质量良好。
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教育部印发《通知》。
二、请介绍一下《通知》的起草思路。
答:《通知》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得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为核心关切,一是突出“优师”特质,从理想信念、师德涵养、报国情怀等方面坚定从教之志,从专业知识基础、教书育人能力等维度明确核心要求,突出服务欠发达地区教育振兴的主动性、适应度与胜任力。二是坚持实践导向,基于已有工作经验,着眼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推广优秀经验、提升培养效果,提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规范人才培养实践,推动育人质量提升。三是强调协同推进,从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多维角度,以及校内整合优质资源、校外加强横向联系、职前职后贯通发展、部门合作强化保障等不同层面,强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
三、《通知》的研制经历了哪些过程?
答:一是集中办公研制。组织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优师计划”培养工作负责同志集中办公,深入交流经验、交换意见,形成文件初稿。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征求部内相关司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师范大学,以及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小幼职特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意见。三是修改完善印发。结合文件起草思路对反馈意见逐一认真研判、吸收,修改完善文稿并印发。
四、《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件由指导意见正文和附件两部分内容组成。正文包括帽段与五条具体意见,介绍了文件印发的背景、目的,从三个方面对各地各校“优师计划”培养工作进行指导:一是关于核心素养培养,主要包括厚植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锻造传道授业解惑过硬本领等两条要求。二是关于培养机制建设,包括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学习动能、深化协同机制支持终身发展等两条要求。三是关于支持条件保障,集中在第五条要求,即健全支持保障体系,包括考核评价、经验推广、资源建设、宣传奖励等。附件是“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方案特色内容指南。按照培养方案的一般结构,分别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与特色内容三方面强调重点内容,提出工作建议。
五、《通知》有哪些政策创新点?
答:一是围绕“定向”,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突出培养特色。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特色定位,毕业要求中强调定向地区从教所需专业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落实。二是聚焦“优秀”,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围绕“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全面构建通识教育、专业(领域)教育、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从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方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三是强化管理,帮扶与激励并重确保培养质量。培养院校要选聘专人负责,加强“优师计划”教育教学组织、学习质量监测,以及个性化学业指导。通过开设高阶课程、支持交流访学、设置研究课题、举办教学竞赛、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创新机制,激发学习动能。四是深化协同,多方合作全面全程加强培养。提出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之间“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鼓励师范院校与其他教学、科研、科普单位、产业园区等协同合作,按需培养教师人才。校地协同建立毕业生职后发展档案,跟踪支持“优师计划”毕业生专业发展。
六、如何保障《通知》落实?
答: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本地实施“优师计划”的整体设计,根据定向县所需制订培养计划,优选高水平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培养院校要成立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整合优质资源支持“优师计划”培养,选聘优秀教师专门负责管理与指导,将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二要强化评价引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优师计划”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重要内容,定期征集优秀工作案例,及时推广经验。三要强化资源建设。要引导开发“优师计划”培养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库,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优师计划”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四要强化宣传奖励。要积极发掘“优师计划”毕业生从教典型,加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等予以奖励,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