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所高职院校生师比统计!排名前200的是它们
师生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高职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以及语言、财经、政法院校生师比的合格标准均为18:1。那么,非“双高”校生师比究竟如何?
我们对517所公办非“双高”校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中的生师比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排名前200的高校具有以下特点——
注:39所非“双高”校数据缺失,故未纳入统计;艺术、体育、医药类高校未纳入统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小于5000人的高校未纳入统计。
【关注麦可思研究,获取更多就业数据】
数据显示,生师比最低的(8.03)和最高的(16.90)相差2倍,这与在校生规模有较大关系。
生师比较低的非“双高”校包括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8.03)、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8.57)、榆林职业技术学院(8.94)、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8.95)、济宁职业技术学院(9.27),生师比均在10以内。
从生师比TOP200来看,所有非“双高”校生师比均在合格标准(18:1)以内。
从院校类型看,在生师比较低的前200所非“双高”校中,工科和综合类院校居多,有92所和70所,占比为46%和35%,均高于公办非“双高”校工科(31.8%)、综合类院校(29.9%)占比。另外,财经类院校有15所,师范类院校有14所。
在生师比较低的前200院校中,28省(区、市)院校位列其中。江苏院校数量最多(30所),其次是山东(19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教大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不俗实力。另外,浙江(14所)、湖北(13所)、河南(13所)、江西(11所)、广东(9所)、安徽(9所)等地院校数量也较多。
整体看,东部地区院校占83所,中西部院校超一半(104所)。
生师比需控制得当,一方面生师比太高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太低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加大投入,补充师资,确保每名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生师比过高可能还会限制高校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综合、师范、民族、工科、农林类高职生师比超22∶1,将被限制招生。
从上文来看,尽管200所非“双高”校生师比控制得较好,但对于有升本意愿的院校来说,目前的生师比尚有优化空间。
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明确:普通本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年报中提到,按照升本规划,对照生师比的要求,按在校生1.2 万人计算,该校教师紧缺现象明显。目前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对此,该校提出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根据办学需要,每年引进30—50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外出培训、“青蓝工程”、实践锻炼等途径,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继续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力度,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协调出台在教职工家属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就读、住房等方面更有利的措施,为人才成长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宽广的平台。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是2025年力争成为国家“双高校”,2028年力争成功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为确保生师比控制在合理范围,该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师的招聘、人才的引进力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使)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450人,生师比更趋合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不低于23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不低于140人,其中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不少于30人。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5%。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2021年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印发,“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被提上日程。
随后湖南、辽宁等地相继出台文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明确提及“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生师比控制在18∶1以内”。
对于师资不足的院校,有专家曾建议,高校可以通过制定人才激励措施,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等方式,补上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