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介绍
宜宾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是一所环境幽美、底蕴丰厚的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组建而成。建校40年来,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占地近1300亩,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藏书近700万册(含电子图书520多万册),拥有固定资产近6.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1人,其中高级职称368人,博士、硕士698人;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宜宾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40余人。另聘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校外专家教授220余人。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开办有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九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3个,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学校确立了“一二三四五”办学思想体系。“一”就是一个愿景,建设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综合大学;“二”就是两大目标,即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三”就是三为使命,包括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为教师成功搭建平台,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四”就是四大发展战略,即人才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五”就是五大治校理念,即党建为核、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坚持“办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遵守学术规范、弘扬学术传统、坚守学术品格、追求学术精神”的治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凝练了“自强不息,至善致远”的宜宾学院精神,以“求实、求是、开放、创新”为校训,树立“仁爱敬业、修身立人”的教风,“尊师明志、学以致用”的学风,形成“崇德砺学、知行合一”的校风。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获奖层次明显上升,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209项、省级竞赛奖621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的全国一等奖47项;同时,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的数量显著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和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态发酵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有“2011”协同创新平台长江上游航运物流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香料植物开发与利用、计算物理、过程分析与控制、宜宾市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宜宾市动植物检验检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厅级重点科研平台。建有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水运经济研究中心、社区矫正研究中心5个四川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加快成果转化,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学校今年成功申请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建有电创联盟、创艺MORE FUN、“源代码”、创想部落4个众创空间,建有宜宾绿色食品产业技术、新材料产业技术、生物技术与产业、电子测试技术产业、酒文化与酒产业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有天健瑞测绿色食品产业研发有限公司、四川天健海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个科技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平台。
学校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推的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之一,是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学校和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合作学校交流学习;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协议,在校生可赴德国攻读硕士德制工程师;学校是举办成建制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培训项目”的高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目前,学校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合作办学关系,形成了健全的师生交换往来的机制。学校正式组建了中美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正在加紧筹建中俄艺术学院等国际化学院。 学校“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
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学校紧紧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奋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融入创新和国际化要素助推向应用型深度转变,走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路。